隨著越來越多的經銷商推出自有品牌,OEM已經成為未來一個恒重要的銷售渠道,但還有很多潤滑油企業存有一個老觀念:OEM代工不賺錢。而這個論調的支撐點就是:每噸加工費才幾百塊,遠不如做自己品牌獲取的利潤高。
如果單純從噸利潤上算,數字上確實是這樣,我們知道,幾個上市的潤滑油企業凈利潤是10個點左右,他們也代表了潤滑油企業的平均利潤率,還是比較真實的,越是高端產品利潤越豐厚。而代工,大都是按噸計算,和產品是否高端無關,一般來說,代工費用是800-1200,涵蓋了人工、折舊、財務、庫房、管理等費用,至于一些代工費只收取幾百的企業,大都是有自己的品牌,順帶給別人做,屬于閑著也是閑著的狀態,大都是灌裝自己調和好的油品,而不是專門調配。
舉例下更明白,比如說SN或SP機油,代工價格大概是12左右起步,這里面包含了代工費用;而如果是自有品牌,出廠價一般是16以上,看起來利潤增加了很多,但別忘了,你還有很多的運營費用沒有算,比如返利、廣宣、促銷、物流、獎勵、人工、管理等,一般要占到產品成本的20個點以上,雖然毛利高,但不代表凈利潤高。
做生意,要看整體盈利水平,而不是單純的看相對值。一個真相是:未來品牌年銷過億越來越難,這也意味著打造自有品牌會面臨天花板;而OEM模式,則可以服務多個品牌,總規模反而能上去,當規模上去后,潤滑油代工廠獲取的就不是表面的代工費了。當你只有一兩千噸的時候,基礎油添加劑大都要通過貿易商進貨,價格上沒有優勢,也沒有資金支持,但當你有近七八千噸甚至幾萬噸時,你就有了規模優勢,獲得更多的利潤。
潤滑油圈的現實狀況也說明了這個現象,運作自有品牌的企業,比如龍蟠、康普頓的銷量遇到了瓶頸,甚至開始下滑,而走OEM路線的企業,反而規模不斷壯大。大聯、寶捷、汽眾、力能、司能、源根、零公里、路路達、富蘭克等,路路達在2023年甚至全盤接收了GS凱升,從而實現了沿海戰略,成為中國潤滑油領域的超級企業。盤點下這幾年新建工廠,河北、山東涌現的幾十家潤滑油調和廠,OEM是他們的主營業務。
從人性角度來說,如果你的生意很賺錢,你會希望別人來分一杯羹嗎?當別人問你是否賺錢時,你怎么說?當然要哭窮,說不賺錢了??蛇@么多做OEM代工的企業,工廠一個比一個的規模大,從30畝,擴展到50畝,在到80畝,如今,僅單體規模超過100畝的民營潤滑油企業,就有十多家,有多個分廠的企業,也有十余家。
OEM不賺錢,你現在還覺得是真的嗎?至于你說加工費低,那是你的問題,不是客戶的問題。